在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这两个词常被混用,但它们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用户需求是用户表达的愿望和期待,具有主观、多样、动态的特点;而产品需求则是基于用户诉求,结合技术、商业和资源等因素,最终落地的功能方案。本文深入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提供了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的实用方法,帮助产品经理避开认知陷阱,更精准地把握产品方向。
这是很多产品经理都容易给搞混的两个概念: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
在平时工作沟通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产研部门有的时候说用户需求,有的时候又说产品需求。
但是仔细一看,其实都是在说一个事儿,但这两个概念其实并不完全相同。
用户需求
首先我们来看用户需求,用户需求是用户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比如在用某款产品的时候,为了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而有的一种诉求和期望。
比如用户说想要用手机拍照更清楚、想要从北京到上海花的时间更短、想要手机待机时间更长一点,这些都是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关注的是用户自己的目标和诉求,有场景化、主观性、多样性、动态性等几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1.场景化
用户需求是和场景强相关的,时间、地点、环境、行为等等,都是场景的因素。场景思维也是产品经理必备的思维习惯之一。
比如用户说:我想要在地铁上能更轻松的刷视频,这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场景化的用户需求。
用户提到“更轻松”,那么现在让他不轻松的点是什么?是信号不好还是地铁上没有座位?
2.主观性
顾名思义,用户需求可以理解就是用户提出的需求,用户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是个人。
基于个人的需求难免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就好像同样65w的手机充电器,早上着急上班要充电的用户,可能觉得还是不够快,但是早上起来轻松自在的退休大爷就不会觉得慢。
所以在收集用户需求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现,对于同一个功能,不同的用户甚至会有完全相反的需求点,
3.多样性
多样性同样是和用户本身的差异有关系,不同用户的背景、条件等因素,势必会导致不同类型的用户提出不同的用户需求。
比如对于AI搜索,想要快速获取答案的普通用户,可能会觉得深度思考很费时间,但是对于学术性的用户,可能就会很看重深度思考的过程。
于是就有了深度思考的开关按钮,你需要就可以打开,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
4.动态性
作为产品经理,要知道用户比男人更善变。
随着技术、经济条件、环境等因素等因素的变化,用户需求发生变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比如今天还为了让电脑更快更强,不惜增加电脑重量的用户,明天可能就会想要去追求轻薄的笔记本电脑了。
产品需求
再来看产品需求:
产品需求是基于用户需求,结合产品定位、技术可行性、商业目标等因素,转化为产品必须实现的具体功能、特性或策略。
它是“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的落地方案。
相比于用户需求,产品需求更加的具体,可以将产品需求理解是用户需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比如用户需求是希望刷视频的时候不卡顿,不要老是出现加载的情况,转化成产品需求,可能就是优化软件的缓存机制和网络请求策略。
产品需求关注的是“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用户需求和业务目标,具有可实现性、明确性、目标导向性的特点。
1.可实现性
可实现性会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技术上能不能做到、资金够不够支持、有没有人力、时间长短、市场情况、政策等等。
比如之前一个名梗:老板让4个月之内开发一个新的“抖音”出来。
先不说技术上能不能实现,就这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即便是产品做出来了,大概率只有当炮灰的份儿。
2.明确性
用户需求,只要用户使用产品后就能很容易的提出来,主观性很强,也不一定合理,需要产品经理评估用户需求的合理性,合理的才能进一步转化为产品需求。
产品需求所以就得明确具体、可落地执行,需要系统的输出prd,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因素,评审通过之后才能进入开发测试阶段。
比如用户需求是手机续航时间更长,转化成产品需求的话,就要具体成提高电池容量或是优化能耗策略。
3.目标导向性
产品需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满足用户需求,但是除了这个目标,也要综合考虑公司的战略目标、商业目标等。
比如不能为了一味的满足用户需求,而忽视了公司的营收目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信息流和广告,完全没有广告的话,用户体验当然是好了,但是公司的营收却没了。
所以就得综合考虑,可以控制好广告出现的频率、根据用户浏览行为,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广告,或者优化广告的展现形式、提高广告质量等。
用户需求与产品需求不同维度的区别
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的联系
1.目标一致性
两种需求是具有目标一致性的,需求的满足都是为了解决用户的问题,提升用户体验,无形中增加产品的价值。
2.用户需求可以转化成产品需求
合理的用户需求,经过产品经理的评估确认之后,会转化成产品需求来继续推进,产品需求会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之上,具体细化,最终上线之后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但是产品需求满足之后,随着产品的迭代进步,会促进用户提出越来越多的新需求,两类需求中间其实有着一种螺旋上升的促进关系。·
3.用户需求是产品需求的基础
为什么会有一款产品呢?必定是要为了满足用户的某些需求,如果没有用户需求,其实产品需求也就不存在了。
一款产品只有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才有价值,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可以说用户需求是否被产品高质量满足,决定着一款产品,甚至是一家公司的生死存亡。
用户需求怎么转化为产品需求?
1.明确用户需求的本质
用户需求之所以不能直接等同于产品需求,往往就是因为用户提出的需求,和用户遇到的问题本质有差异。
产品经理在收到用户需求之后,需要仔细的分析用户需求的本质是什么?
比如儿子大半夜的和妈妈说,自己想吃面包,可是家里没有面包了,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让儿子忍着,明天再买?
显然这种方式跟让用户有问题自己克服一下没啥区别。
做产品经理的爸爸发现了端倪,下床去给儿子拿了几块好吃的饼干来,原来儿子并不是真的就必须得吃面包,他只是饿了而已。
在上面这个例子里,用户需求是“想吃面包”,但“饿了”才是用户的本质需求。
另外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用户在提需求的时候,往往并不是直接抛出问题,而是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上面例子中儿子想吃面包,其实就是典型的解决方案型的需求,产品经理在分析需求的时候,切记不能把用户提出的解决方案直接当成产品需求来做,而是要抓住需求的本质。
那么怎么挖掘到用户需求的本质呢?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追问用户几个为什么就很有用,比如使用5why分析法。
丰田公司的前副社长大野耐一曾经就举了一个例子来找出机器停机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机器停机了?
因为机器过载,烧断了保险丝。
为什么机器会过载呢?
因为轴承润滑不足。
为什么会轴承润滑不足呢?
因为润滑泵失灵了。
为什么润滑泵会失灵?
因为润滑泵的轮轴耗损了。
为什么润滑泵的轮轴会耗损?
因为进了杂质。
连续五次的追问“为什么”,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依次解决问题就行。
当然在实际和用户沟通的时候,不一定要连续追问用户这么多为什么,但是一定要通过沟通,明确需求的角色、场景等因素,找出用户的根本问题或是目标,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2.筛选用户需求
对于众多的用户需求,一定要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需求都要去满足,不合理的需求要学会婉拒。
那么如何筛选合理的用户需求?
可以考虑几个因素:
技术上能不能实现?
需要投入多大的成本?收益预计如何?投入产出比太大的用户需求,需要慎重考虑。
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或者是工具,明确需求涉及到的问题,影响范围有多大?是否严重?问题出现的频率如何?如果问题很严重,影响范围和频率就不是重点要考虑的因素了。
用户提出的需求和产品定位、公司战略、业务定位等是否一致,如果用户提出要在电商app上看新闻,明显是不符合产品定位的需求。
是否符合政策法规,这是红线,虽然极少会有用户需求触及到,但还是要考虑到